科技平台
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简介
发布时间:2019-08-30     文章来源:    浏览:

1.基本情况

农业农村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gene resource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 R. China.)是农业农村部“十二五”期间首批建设的种质资源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重点实验室在承担单位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科研人员骨干的基础上,秉承自愿加入,协同共享创新的理念,邀请学科省内科研团队加入,现有固定成员84人。其中研究员41人,副研究员25人,助理研究员15人,研究实习员3人。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22名。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65人,具有高级职称66人。重点实验室主任乔治军研究员,副主任穆志新研究员,韩渊怀教授;学委会主任刁现民研究员。

重点实验室自2012年开始获得农业农村部、山西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1569万元,目前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2854万元,面积2058m2。现建有种质活力鉴定、分子生物学、作物生理生化、遗传育种和品质分析5个实验室,且承担区域性种质资源中期保存库和国家枣、葡萄种质资源圃,是中西部地区作物种质资源的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的平台,具备较强的科研基础。

2.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1)特色农作物收集和安全保存;2)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和评价;3)特色农作物基因型鉴定;4)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研究。

主要研究任务:以谷子、糜子、燕麦、荞麦、藜麦、食用豆、玉米、小麦等区域特色小宗和大宗作物及枣、葡萄等区域特色果树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

1)特色农作物收集和安全保存,重点普查、引进、收集区域内抗旱、养分高效、耐盐碱等特性的小宗特色作物及果树种质资源,丰富地方和国家种质库存。针对不同作物和果树生长特性,采用低温、超低温、单芽扦插、无性繁殖、DNA离体等不同保存方式,开展种质资源中长期安全保存研究。动态监测库存资源活力,及时更新复壮,实现安全保护。补充和完善现有种质资源数据库,对接国家种质资源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本区域特色作物和特异种质资源数据共享。

2)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和评价,根据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气候多样等农业环境特点,逐步建立特色小宗作物和果树的抗旱、耐瘠薄、耐盐碱、高功能保健成分含量等技术评价体系,大规模筛选具有上述特性的种质资源,实现基因资源的表型精准鉴定。

3)特色农作物基因型鉴定,利用全基因组测序、重测序、转录组测序、SNP芯片等检测技术,对区域内谷子、糜子、苦荞、燕麦、大麦、红芸豆、山黧豆、鹰嘴豆等特色作物开展基因型鉴定。结合精准鉴定表型数据,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核心种质,初步开展相关作物的抗逆、保健成分形成机理的功能基因定位和挖掘。完善种质资源基因型数据库,为特色小宗作物育种和基因发掘提供参考。

4)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研究,从特色小宗作物农业定位出发,通过杂交、回交结合远缘杂交、物化诱变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构建应用目标明确的遗传群体和基因导入改良群体,创新具有适宜机械化种植、应用品质良好、有益保健成分突出、抗逆性良好的新种质,面向学科群和社会共享,提升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3.研究成果

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每年获得了国家及地方财政的大量支持,实验室建设以来,承担国家(部委)科研项目50余个,总经费6000余万元,除此之外,积极申请省科技厅、农业厅、农科院等科技职能部门的重点支持,目前本实验室共主持地方科研项目120余项,经费1200余万元。

十二五期间,实验室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8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此外获得省部级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其他类别奖项2项;实验室共发表论文24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篇,EI收录2篇,中文核心期刊218篇,其他4篇;主编和参编的专著1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2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外观专利3项;审定新品种46个,制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1项。2016年,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29个单位的评估工作中排名第三。

进入“十三五”以来,实验室成员再接再厉,2018年承担国家(部委)科研项目34个,总经费4442.78万元,到位经费994.8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8项,其他国家项目20项。除此之外,积极申请省科技厅、农业厅、农科院等科技职能部门的重点支持,目前本实验室共主持地方科研项目83项,经费1436.6万元,到位886.1万元。承担横向科研合作科研项目1项。

2016年实验室发表论文共计75篇,其中SCI论文6篇,EI1篇。获得省部级奖项6项,获得国家专利共计13项,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燕麦、枣、高粱等新品种9个,并已通过5项地方行业标准制定。实验室为给130余家科研单位提供共计5485余份作物和果树等库存种质资源进行共享利用研究。

2017年发表论文共计74篇,其中SCI论文17篇,EI1篇。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获得国家专利共计13项,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燕麦、枣、玉米、大豆等新品种6个,并已通过9项地方或行业标准制定。实验室为给科研单位提供共计3258余份作物和果树等库存种质资源进行共享利用研究。

2018年发表论文共计70篇,其中SCI论文6篇。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计10项,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棉花、高粱、小麦新品种5个,并已通过11项地方或行业标准制定。种质资源库累计对外单位开放免费存放资源20084份,提供对外提供358份(次)优异资源用于育种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

4.运行管理

重点实验室特制定了农业农村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章程,其中对黄土高原重点实验室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工作人员管理、科研管理、仪器管理、档案管理、安全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的明确的规定。

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最高学术机构。由省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其成员为兼职聘任制,由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实验室聘任,每届任期五年。学委会共同协商制定发展规划,项目指南的提出、申报项目的评审、评估项目的执行情况、并将计划落实到各个研究方向,定期与各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讨论学科发展等问题,负责向本院所建议引进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才并落实人才培养;组织申报并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负责制定实验室基地建设规划及实施办法。目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同行知名专家组成,定期举行学委会会议对实验室整体运行、工作进展情况、各课题组发展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和水平进行阶段性考察、评议及鉴定。

重点实验室常设机构为副主任、科研办公室。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负责重点实验室的全面工作,组织对重点实验室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审议并形成决议。科研办负责协助副主任工作,主要负责重点实验室的上传下达、日常管理、科研管理、人员管理、对外联系与合作、会议组织等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基金的发放、财务管理、编制项目申报指南、受理项目申请、监督项目进展、参与项目的验收,并协调重点实验室内各个部门的工作,及时解决问题。

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研究单元,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和分配制度,并保持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允许适当流动。实验室注重学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加大对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建设高水平技术队伍。吸引国内外人才进驻实验室开展短期或长期科研活动,设立项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

实验室科研管理不断创新,多次举办科研知识竞赛,鼓励互相学习。建立科研鼓励机制,充分发挥科研潜力,建立项目绩效考评机制,实施项目跟踪,规范项目过程管理,确保各研究方向按时按质完成。重点实验室遴选以黄土高原区域特色作物、研究技术的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组建由各学科、各层次专家及辅助人员协同作战的的研究团队,实行稳定研究与适当竞争相结合,滚动管理的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团结、务实,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并积极邀请研究领域内知名专家就国内外前沿领域研究方向和发展定位进行实地学术交流和指导,积极安排科研人员出访交流学习,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长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

5.学术合作交流

实验室积极开展与国内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合作:以项目为纽带同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充分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期间,邀请到盖均益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中心主任朱健康教授、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综合实验室主任张学勇研究员、实验室学委会主任、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学委会主任刁现民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杨守萍教授,美国加州大学罗明诚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来所交流实验室工作进展,并与科研人员开展交流。目前实验室已成为山西省作物种质资源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的活跃阵地,并持续为全省农业科研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北街161号     

邮编:030031  联系电话:0351-763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