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科研动态
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在糜子耐旱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11-06     文章来源:    浏览: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起源于中国,具有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等特点,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粮饲兼用型作物,相较于其他作物糜子对干旱有更强的耐受性,当干旱发生时,糜子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来抵御干旱威胁,与糜子抗旱性密切相关的能量代谢、花青素、光合作用和植物激素相关基因表达量提高,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精准调节各种分子途径来适应干旱。

近日谷子糜子栽培生理研究团队在“Microorganisms”(SCI2区,IF=4.1)上发表题为“Effects of Rehydration on Bacterial Diversity in the Rhizosphereof Broomcor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L.) after Drought Stress at the Flowering Stage”的文章,该研究以耐旱能力不同的糜子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了花期干旱胁迫复水后不同时期糜子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代谢功能的变化,对完善糜子耐旱机制研究和有机旱作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硕士研究生刘宇涵为第一作者,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谷子糜子栽培生理岗位专家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曹晓宁研究员、乔治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YDZJS X2022A044)、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2ZDYF110)、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谷子糜子生理岗位(CARS-06-14.5-A16)、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2024CYJSTX03-23)等项目的支持。

                                                                   a                                                                                    

                                                                        b

图1 丰度前50的属热图分类分析    a,b:分别为复水后10天、20天综合群体组成的热水平图和聚类分析


图2 根际细菌代谢通路差异分析


版权所有: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北街161号     

邮编:030031  联系电话:0351-763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