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院“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
典型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非常高兴在身体还健康的情况下,能给大家讲讲我工作的经历。
下面,我顺着工作足迹,回忆着,向大家汇报一下。
我是1989年退休的,当时因为工作需要,回聘到谷子课题组继续工作,到2016年才正式离开工作岗位。在回聘的27年期间,我和课题组的同志们克服种种困难,选育出一批用于生产春夏谷子新品种,做出了一点成绩。回想几十年来的工作经历,说自己的一点感想。
一、农业科学研究,要脚踏实地认真干
成果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大家都知道,经作所获得国家奖励最多的是高粱,晋杂5号、晋杂4号、晋辐1号(57-1)都得过国家科学大会奖。育成者牛天堂院长他们从事高粱育种的初始材料都是常规种、农家种,亩产仅200公斤左右。之后引进“3197A”不育系,利用农家种“九头鸟”配置杂交组合,成功选育高粱杂交种晋杂5号,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可是,晋杂5号的育成,离不开牛天堂院长和课题组同志们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比如高粱开花授粉期,每年都是在天气最炎热7、8月份,每天在田间杂交,授粉,调查,牛院长时常在脖子上搭着毛巾,背心汗的像水洗过一样,男同志一个个热的满脸流汗,脊背晒的通红,秋收后带着种子去海南,每年像迁徙的候鸟,南北转战不停息。牛院长常年步行上山下乡制种、示范,他们常驻在汾阳的贾家庄、陈家庄,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牛院长身上长了虱子,长多了就随手抓把666粉,洒在身上、衣服上 。
我所已故老先生任天佑,当年跟随棉花农民专家王继成进行棉花育种,常年在文水西村驻点,成年累月和农民吃住一起,搞试验、调查、记载,总结,白天劳动,晚上写作。结合实践不断探索、归纳、总结,把特早棉区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他撰写多篇优秀学术论文,其中编撰的“王继成植棉经验”是闻名全省的重大成果。
经作所谷子育种团队育成的晋谷21号也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的成果。晋谷21号以米色金黄、口感软糯,滋味浓香见长,育成历时20余年,晋谷21号一直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影响力之大是我们当初所没有预料到的。这个成果也是与课题组成员组艰辛的付出分不开的。心无旁骛,扎实苦干是科研人员必备具备的品格。
二、农业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真实过程
搞农业科研,要想得到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必须要亲自掌握,下苦功夫,不能当甩手掌柜。我们课题组原来要求从播种、间苗、管理、调查、考种、脱粒都要跟工人一起干,严格把关。一年一度,误一个环节就是一年,如观察品种的灌浆速度,2天或3天测一次,中间因故误了1次,就没有规律的数据,就得不到科学结论,当时有人笑话说没水平,可事实证明,只有这样严谨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才有说服力,才能到达想要的结果,当时我们提供的国家区试品种曾经得过九连冠。同行们问我们的品种为什么这么过硬,我认为,我们只是按思路按程序选育,也没什么秘诀。我们提供的品种是中早熟,低代多点区域试验,提供的材料时要心中有数,首先,种子纯度是最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从穗行、品鉴、品比都是选择整齐一致的单穗进行试验。提供区试种子避免混杂,不用机械脱粒,需要人工单收单脱,用过的筛子、簸箕都经过严格清理,因为谷子一穗8000到13000粒,有1粒混杂来年就是上万粒,就不能保证品种的整齐一致性。另外,每一个品种农艺性状,抗病性、丰产性在前期的试验过程中都要有详细记载数据,并经过分析归纳,有一份详实的选育过程。
三、育种目标,要符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
我们的育种是应用研究,要根据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制定育种目标。我是1963年开始搞谷子育种的,当时我所以棉花育种为主,研究谷子缺乏种质资源,也没有相关研究资料。只有我和刘克常老师2 个人,而刘克常老师还兼管玉米育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从各县和长治谷子所要几个品种搞简单的对比试验,秋天到各地谷子生产田选择变异株,开始进行系统选育,当时制约谷子生产的主要是病害(谷瘟病),长治地区曾经因谷瘟病害造成大面积绝收,单产水平低,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当时我们就制定以丰产、抗谷瘟病为主的育种目标。在植保课题组的协助下,经过几年努力,选育出了高抗谷瘟病谷子新品种晋谷6号,该品种在平川地很快大面积推广应用,可是到山上宣传推广没人要,平川地玉米、高粱面积逐年扩大,谷子面积越来越小了。新品种为什么不受群众欢迎呢?我带着疑问到西山调查,到离石农业局咨询并邀请技术站、种子站人员和我一起调研,步行一星期到吕梁山区的平头乡、西哲乡、结绳墕三个乡镇的谷田调查,才知道山上谷农们种的是单杆大穗,抗旱性强的品种,种植密度只有2000-4000株,群众不喜欢不抗旱,有分蘖的小穗品种。回所后,我们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根据群众需要把育种目标转向丰产、抗旱、抗病新品种选育,当时重点采用从临县等地搜集的农家种“尺八量”、“大白谷”中选择优异单株,通过系统选育,选育成高产、抗旱品种晋谷10号和早熟复播品种晋谷11号。自此,晋谷10号以其独特优势在山西省迅速推广,成为之后10年打不倒的过硬品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工作基本停止,特别是1969年,我们所改称五七干校,晋中八大局的领导都集中在这里,所有人都以劳动改造为主,按军事化管理,军事化行动,办公室的桌子都摞起来了,当时我心里很着急,我和课题组的同志们商量,在劳动之余开展辐射育种,低代选育节省时间。1970年辐射6个品种,每个品种7个剂量,到间苗时,指导员看见谷子苗杂,还奇形怪状,就给我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一顿,可是我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暗自高兴。到后期恢复正常工作时,这批辐射材料就开始种植高代穗行了,选优系75-2γ-1(晋谷21号)就是这批材料选出来的。1975年就升级品系鉴定试验,后来连续参加两年品比试验,因白发病严重,没提供区域试验,曾一度停试。在五七干校后期,在所里我为晋中、吕梁培训过2年农民技术员,每批农民技术员回去时,我都把品比、品鉴试验中表现优良的材料给每人3-5斤,让他们带回去试种,相当于区域适应性示范。1979年,我到交口县回龙公社调研晋谷10推广情况时,群众却说很少种晋谷10号,大部分种的是75-2γ-1,我很惊讶,也疑惑:为什么高产抗旱品种晋谷10号不种,种的低产感病品系?群众一致反映,新品系75-2γ-1米很好,我们爱吃,喜欢种,晋谷10号虽然抗旱高产,但不好吃。由此,我受到启发:群众需要的谷子品种不仅仅是高产,还要优质。
1980年,我到河北张家口开全国谷子会议,从会上得知,瑞士进口农药“瑞毒霉”可以防治谷子白发病,我暗自庆幸:75-2γ-1有救了,于是,75-2γ-1命名晋汾7号申请参加省区域试验。在晚熟区两年都是减产,我不甘心,又申请参加中熟区试,三年有两年第一,一年减产,三年平均增产3.2%,区试要求增产10%,还是不达标。秋天我带上晋汾7号小米到省种子公司,请有关人员看米色,品尝适口性,金灿灿的小米以其独特的品质说服了种子公司的同志们,在公司的宣传和帮助下,1991年通过山西省审定。定名晋谷21号。自此,晋谷21号在省内外推广应用,持续至今。
在晋谷21号育成和推广应用中,使我深刻认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饮食意识的提高,我们谷子育种必须以优质为主要育种目标。
四、科研成果,要得到农民认可和市场需要
搞作物育种研究,育成一个品种并不难,难的是育出的品种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我们课题组选育审(认)定品种有20多个,可在生产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到10个,主要是因为有的品种农民不认可或不符合市场要求,比如国审品种吕谷2号,优质米,因为麻雀危害太严重不能继续推广种植,曾经在介休同一块地种植6个品种,成熟后唯独吕谷2号很快被麻雀吃光,其他品种基本没被危害。晋谷20号是国审优良品种,丰产、抗病,抗旱,和晋谷21号同时审定,只因品质不及晋谷21号,一直没被利用。晋谷21号,农民爱种,城乡人民喜欢吃,谷子小米价格好,企业需求量大,深受广大 消费者欢迎,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经久不衰。
晋谷21号的育成及其成果转化“汾州香”的开发利用,开启了谷子优质育种领域,为我国优质谷子生产发展和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晋谷21号也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推广)二等奖,晋谷21号小米连续五届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银奖、金奖、名牌产品奖等多个奖项。山西优质谷的好名声享誉国内外,总书记在提到小米时也说“小米还是山西的好”。这更坚定了我们品质育种的方向目标,经作所谷子育种团队目前正在以严谨、务实的做作风,埋头苦干,选育出10余个优质谷子新品种为山西乃至全国的谷子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储备,适当时候将逐渐推到生产和市场中,进一步造福广大种植户和消费者。
过去,我们条件差,研究手段落后,效率低,我很羡慕现在年轻人,处在新时代环境下,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研条件和方法进行研究,我希望大家,充分利用现代资源,大显身手,多出大成果,为我们农科院争光,为国家做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